近一段时间,农产品相关上市公司股价飙升,而半月内农林渔牧板块平均股价上涨了14%,远超大盘同期的8%,这一切都是恶劣气候惹得祸。在南北半球,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产粮大国正遭遇着极端天气的袭击,加剧了农产品期货市场对粮食减产的预期,加之国际游资泛滥,导致近期农产品价格出现较大涨幅。
粮价比兔子跑得还快
在期货市场,兔年开始后的首个交易日,国内农产品期货异军突起。2月9日,强麦期货一路飞涨,当日涨停,收于每吨3051元,10日,强麦期货冲到每吨3064元的历史最高位;在此带动下,去年几乎涨了一倍的棉花期货,也在9日创下每吨34000元的新高,另外白糖期货在10日达到每吨7575 元,刷新历史纪录。
休整几日后,粮价高涨超预期的品种继续扩大。在大连商品交易所,昨天玉米期货大幅走高,主力2011年09月玉米合约收报2474元人民币/吨,较上一交易日结算价上涨31元,同样创出新高。
粮食期货价格的大幅上升,让用粮企业不得不抬高收购价格。
受农产品价格上涨影响,食品价格显著涨价。昨天,国家统计局公布最新一期“50个城市主要食品平均价格变动数据”(2月1-10日),在30个食品大项中,只有6个品种同比价格下降或者持平,24个品种上涨,幅度在0.2%-10.1%不等。
坏天气是祸根,游资是帮凶
从供应方面看,自2010年7月份以来,世界主要粮食生产国相继遭遇异常天气,小麦等主粮减产,对粮价上涨产生了决定性影响。去年俄罗斯遭遇百年不遇的旱灾,随后颁布小麦出口禁令,揭开了粮价快速上涨的序幕。之后,巴基斯坦洪灾、北欧严寒、北美暴风雪、澳大利亚和巴西遭遇洪水袭来,冲击了相应地区的粮食生产,也助长了粮食涨价的市场预期。
在我国北方,据农业部农情调度显示,目前八省冬小麦受旱9611万亩,占八省冬小麦种植面积的35.1%,占八省耕地面积的21.7%,而受旱的八省冬小麦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八成以上。如果旱情持续,将对小麦生产构成严重威胁。
受到极端天气影响,全球粮食价格屡攀新高,与此同时,流动资本也将更多目光投向国际大宗农产品市场,意图凭借极端天气大肆炒作粮价,从中获益。商务部研究院世界经济贸易部主任梁艳芬认为,流动性过剩对于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有很大的推高作用,导致粮价在短时内增幅变大。“目前全球粮食供给和去年相比并未有太大变化,但是粮价却不断攀高。可见,流动资本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。”
不过,极端气候的作用也许被夸大了。国泰君安分析师秦军指出,虽然近期南半球农业出口国遭遇极端天气,但从灾害发生区域和农作物生长时间节点来看,实际造成影响并不大,只是灾害对市场心理预期的影响会造成近期农产品价格产生波动。
农产品价格长期上涨格局难变
从美国农业部近期发布的报告来看,全球农产品都处于供应紧张的局面,尤其是大豆、玉米和棉花,从美国的情况来看,2011年,美国玉米的供给紧张局面,是近15年来最为严重的,而大豆的供给则更是达到45年来的最紧张程度,国际市场的价格将直接影响国内依赖大量进口的农产品品种。
在国内,面对旱情,山东、河南、安徽等省纷纷采取抗旱保苗措施,虽然对旱情有所缓解,但抗旱费用也增加了小麦的种植成本,间接抬升了小麦的价格走势。有专家指出,就当前情况而言,今年小麦减产是必然的,减产幅度有多大,还要看后期天气和人工灌溉的情况,虽然国家会运用各种手段来稳定麦价,但只能起到暂时抑制麦价快速上升的作用,面对国内供给预期的减少,小麦价格涨势恐依然会持续。
中国农产品交易网分析师认为,国内的通货膨胀已从早期的货币流通过度型通胀,演变至目前的成本推动型通胀,而最近一段时间,国内严峻的干旱更是为后期农产品供应增添担忧,紧缺型物价上涨也难以避免。从这个角度来说,农产品价格长期上涨格局难以动摇。
农产品及相关板块看涨
晨报记者 刘畅
国信证券的报告认为,过去连续两年的经验表明,每年2-3月份,都出现一波抗旱行情,这次与前两年一样,不同的是政策支持的力度更大,覆盖的范围更广,主要受益的有农业水利工程建设、农药化肥、农业相关器件设备以及农产品等板块。
光大证券分析师李婕认为,本轮农业股反弹应抓住价格上涨及上涨预期这条主线。当前,国内关注较多的是北方八省的干旱对小麦影响,减产难免,随后或有小麦价格上涨,并通过农作物之间的比价效应互相传导。传导至市场上,最为直接的标的是大米类的交易性机会:包括种植企业东方集团、土地出租以及库存企业北大荒等。往上游传导就是种子类公司,例如:登海种业(002041,股吧)、荃银高科、大北农(002385,股吧)等公司,这些公司将从农产品价格上涨中收益。
此外,粮食的上涨还会推高饲料成本,下游饲料行业只能被动提价,相关公司包括新希望等公司。再就是养殖类公司,主要是猪养殖和禽类养殖,传导路径是通过饲料途径传导。这些企业将不得不面对严峻的成本上涨压力,能否顺利的向市场转移成本还存有悬念。
化解农民惜售心理 提高粮食收购价
据新华社报道 国务院2月9日召开常务会议决定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,这是粮食最低收购价 “连续4年上调”。对此,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,粮食最低收购价上调将有利于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,化解惜售心理,缓解CPI上涨过快的局面,减轻因粮价上涨引发的通胀压力。
根据会议内容,2011年生产的三等早籼稻、中晚籼稻、粳稻最低收购价分别提高到每50公斤102元、107元、128元,比2010年分别提高9元、10元、23元。其中,粳稻最低收购价上调幅度创2004年最低收购价政策颁布以来新高,较去年提高幅度达21.9%。
鲁政委认为,2011年最低收购价尚低于2010年底的市场收购均价,除早籼稻外,其余品种每50公斤的最低收购价均比市场价低8元多。由于市场均价大幅高于最低收购价,最低收购价上调对粮价上行的推动作用有限。
据悉,在过去四年中,我国粮食生产连续增收,但农民种粮积极性却未相对提升。
鲁政委认为,近几年来,我国农村种粮成本持续上升,其上升幅度远超同期最低收购价格的上升幅度。这意味着,农村种粮收益可能在趋于下降。在 2010年多种杂粮价格翻番,其在今年可能与小麦、水稻、玉米等主粮竞争种植面积和投入的情况下,加上气候异常,三大主粮继续增产难度较大。